学派的产生既是国家强盛的标志,也是国家强盛的需要。因为学派的学术观点和体系的构建可以反映出国家综合实力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无论基于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还是基于高校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的需要,国家都应该重视学派的重建工作。从古今中外学派发展的演进中,承担学派重建任务最合适的机构应该是高校,而从提高国家综合战略水平的角度看,高校也必须主动承担这个历史重任。高校不仅可以基于自身的学术力量加快学派成长速度,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平台集聚科研机构的学术力量共同培植我国的学派。如果高校能够从学派的各个构成要素出发,有意识地开展丰富的学术活动,开拓学术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在我国部分具有学术优势的高校里首先产生一批学派是有可能的。 (四)高校要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率先促成学派诞生 学派产生的时间可能很长,但是其生存能力却十分薄弱,外界的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文化力量等,都有可能扼杀或抑制学派。基于学派生命的脆弱性,社会各界应该从各方面给予学派支持和帮助,使其能够按照自身的需要自由生长。高校要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尽可能少地干预学派的学术活动。"学派的成功往往需要该大学行政中枢的支持……芝加哥学派的衰落就是行政扼杀学术的典型反例。1945-1951年,当时的芝加哥大学校长哈庆(RobertHutchins)对经验研究非常反感,并大力干预政治学系的事务。结果,连哥斯纳尔和拉斯韦尔这样卓越的学者都没能被评上教授,最后他们只能一走了之。而1953年拉斯韦尔的离开正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的衰落。"[23] 高校的支持必须最终体现为制度上的支持,因为"一种学派的创生仅仅有参与者的热情、富有创建的学说是不够的……还需要宽容的支持,宽容是学派形成的基本前提,但是只有'宽容'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建设"。[24]我国高校至今虽然没有专门针对培植学派而制定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但是就学派构建要素的基本规章制度还是较多的。今后,高校应当根据学派的构成要素,主动地、有意识地制定政策,增强学派培植的意识,加快学派诞生的速度。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怎样改造学术界[N].时事新报,1922-03-30. [2]牛津英语大辞典(简编本)[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696. [3]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269. [4][17][23]卢凌宇.美国政治学学派繁荣之共性研究一一以芝加哥、罗切斯特和耶鲁学派为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8-12. [5][19]田湘波,李金龙.试论公共管理学派的特征J].学术论坛,2006(7). [6][20]俞正樑.建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建中国学派[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7]张婷,等.宋朝学派的形成及启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8][9][21]孟庆云.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派流派[N].中国中医药报,2012-08-01. [10]朱为鸿.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派形成与学科构建[J].江苏高教,2007(1). [11]包俊洪,项玉林.一种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一一现代西方实用主义哲学述评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5(1). [12]陈昕.中国经济学曾经有过一个"三联学派"[J].编辑学刊,2008,(6). [13]王鉴.论中国特色的教学论学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14]别敦荣,宋文红.大学运行模式[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23. [15]易连云,杨昌勇.论中国教育学学派的创生[J].教育研究,2003(4). [16]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18]郑首午."本体论"之疑[EB/OL]. [22]张明楷.学术之盛需要学派之争J].环球法律评论,2005(1). [24]李政涛.论中国教育学学派创生的意义及其基本路径[J].教育研究,2004(1). |